你觉得我疯了吗?你还可以更疯
一部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强强联手的冲奥力作;一部集结异性恋、同性恋、双性恋演员的LGBT影片;一部讲述跨性别艺术家另类人生的传记电影。本期麦田带你走进上世界20年代的丹麦,看《国王的演讲》导演如何沉稳驾驭变性题材,看小雀斑如何男扮女装激吻小本,看《机械姬》女主如何掰弯直男老公。
独家解读《丹麦女孩》
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,建议wifi下播放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j0188v9gfn1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2015年年底上映的《丹麦女孩》无疑是今年冲击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。凭借《国王的演讲》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汤姆·霍珀,继《悲惨世界》后再度携手新晋奥斯卡影帝“小雀斑”埃迪·雷德梅恩,演绎跨性别艺术家的另类传奇。电影依据丹麦艺术家艾纳·韦格纳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,采用线性叙事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的心路历程。
纵观中外电影,男扮女装的角色早已屡见不鲜,不管是奥斯卡影帝达斯汀·霍夫曼的经典喜剧《窈窕淑男》,还是精灵王李·佩斯的处女作《迷恋荷尔蒙》,亦或为杰瑞德·莱托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》,使张国荣享誉国际的《霸王别姬》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。这类电影往往因其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刻画,对人性极致状态的展现,而备受电影节青睐。
由题材的选择可见导演的野心,而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的强强联手,则使《丹麦女孩》还未上映就备受瞩目。电影延续了导演《国王演讲》、《悲惨世界》沉稳扎实的叙事,真实再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场景、服饰,以唯美如画的镜头,优美动听的音乐,配合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,将一段颇具争议的故事讲述得如诗如画。虽然外界褒贬不一,但这依旧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,它为我们展现了生命可能呈现的形态,尽管惊世骇俗,但终究美丽动人。
觉醒·性别身份的转化
故事开始于1926年的哥本哈根,画家艾纳与妻子格尔达携手出席自己画展的庆功宴。那时候的他们是一对恩爱的眷侣,有共同的追求,有默契的性格,以及对彼此的深深的爱意。然而,那些隐匿在血液中的欲望,机缘巧合地被唤醒,继而蓬勃成长,最终开出了为世人所不容的花。因为模特失约,格尔达说服艾纳穿上女装帮助自己完成画作,不想那些柔软精美的织物却激发出艾纳内心最隐秘的欲望。电影采用服饰的浅景深镜头,配合人物的脸部特写,完成了艾纳内心觉醒的过程。
电影用众多轻描淡写的细节,暗示着服饰对于艾纳的诱惑。他喜好抚摸舞团更衣室中的女式裙衫,时常窥视妻子褪下丝袜,尝试在男式衬衣里套上丝绸衬裙。于是以游戏为名,艾纳走上了异装的道路。鲜艳的红唇,精致的眼线,妩媚的假发,柔软的裙子,使他得以以莉莉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,然而层层包裹之下的艾纳展现的却是最真实的自己。
舞会上,异装为女性的艾纳自然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男士的注视。电影通过主人公画家的身份引出现代绘画所隐含的男权意识。西方现代人体绘画自来就包含着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窥视,那些呈现于画作上的女性无一不是为男性视线所捕获的肉体。电影中格尔达与男模特之间的对话,可以看作是是女权主义的宣言,是身为女画家的格尔达对男权语境下艺术领域的调侃。而这段对话的另一层作用,就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。当艾纳由最初的羞涩难堪到最后的怡然自得时,电影也就通过男性的注视完成了艾纳的性别转化。
整部电影细致地展现了艾纳转化为女性的整个过程,演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而埃迪·雷德梅恩在剧中的表演则再度证实了他影帝称号的实至名归。这位循着英国演员的传统戏路,以莎翁舞台剧起步的80后演员,从《悲惨世界》中英俊帅气的革命青年马吕斯,到以残损之躯探究“万物理论”的物理学家霍金,再到如今的雄雌莫辨“丹麦女孩”,一步步地完成着自己的蜕变。可以说正是埃迪细致入微的演绎,才使得电影中艾纳如此灿然生辉,如此打动人心。
镜面·难以遏制的内心
曾经的艾纳不过是一个苍白柔弱的青年,而莉莉的出现则彻底点燃了他的生命。这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,摆在艾纳面前的只有两条路,要么绽放要么灭亡。于是难以压制内心欲望的艾纳,再次跑到了舞团的更衣室,在这里他可以无所顾忌地袒露自我。脱去的衣服是褪去的伪装,站在镜子前的艾纳是最真实的自我,他抚摸着自己的身体,试图隐藏起自己的男性象征。由此,我们发现艾纳已经不满于异装装扮,而是想要彻底成为一个完全的女性,他的性别转化已经由心理转向生理层面。
湖面、玻璃、镜子,电影通过反复出现的镜面,照射出艾纳潜藏的内心。他隔着一面玻璃模仿妓女的姿态,景深镜头在艾纳与妓女之间不断变换,当妓女娇娆的面容与艾纳的脸孔同时出现在镜头当中时,自然地就又构成了一组镜面,那一面玻璃之外的仿佛就是这个男人身体里的那个女人。而画像则是镜面的变形,格尔达的画作里呈现的是连艾纳本人也不敢想象的自己,她纯真而妩媚,羞涩而优雅,美得不可方物。正如格尔达与艾纳的对话,虽然莉莉一直存在于艾纳的内心,但却是格尔达让她活了过来。当艾纳对镜自照时,镜头在艾纳的裸体与格尔达绘制图画间不断切换,使艾纳与格尔达笔下的丹麦女孩相互契合,直至融为一体。
格尔达·瓦格纳,从来不是作为丈夫的附庸出现的。在两人的关系里,格尔达起着主导作用,她先与艾纳搭讪,主动亲吻艾纳,甚至在床笫之间也颇为强势。她爱着这个男人,她为他画像,教他扮女装,然而后来艾纳的变化还是超出了格尔达的预料。当她看见女装的艾纳与本·威士肖扮演的亨里克拥吻时,她才惊觉艾纳的转变会将他带离她的身边。或许真正令有着坚韧神经的格尔达无法接受的不是艾纳的转变,而是他的终会离开。
她一次次带他去看病,哀求着丈夫回到自己的身边,然而失去他的痛苦终抵不上她对他的爱,所以她选择接受,选择成全,甚至支持丈夫变性,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。因出演《皇室风流史》《机械姬》而窜红的瑞典女星艾丽西卡·维坎德,很好地把握了格尔达的形象,在电影中奉献了自己从影以来的最佳演技。正如格尔达不是艾纳的附属品一样,维坎德也不是雷德梅恩的陪衬,她自有属于她的光彩。
永生·对于美永恒的追求
艾纳内心中的泥沼,最终还是将他带离了格尔达的身边。与亨里克的那次亲吻,甚至更亲密的举动都使得艾纳明确了自己的认知。他并非异装癖,也不是同性恋,而是真正的跨性别者,他想要以一个女性身份去喜欢男性。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冲动,他才会以女装会见甚至勾引昔日的朋友。而当一切无法实现时,他选择用手术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女性。手术后的艾纳变得自信美丽,举手投足间都透着生气,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甚至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。
电影没有仅仅停留于变性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,而是将整个故事上升为对于美的追求。艾纳不仅仅是一名跨性别者,更是一名艺术家。对于美的追求,是他毕生的愿望,所以在首次以女装出席舞会时,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异装被发现,而是自己是否美丽,除了女性心理的作用外,还有艾纳作为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。在莉莉尚未觉醒时,艾纳一次次地描摹着家乡的景物,通过绘画实践自己的追求。而当他发现,这一切远远不及自己内心深埋的美丽时,他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进去,无论是肉体上的痛苦,还是来自于世人的排斥,于他都再无所谓。从此,他的精神世界不再是寡淡的五棵树,而是汇聚成的一束与众不同的花。
开阔的原野,沉寂的山脉、乡间的树林,影片开场时那几个展现艾纳家乡瓦德勒自然风貌的空镜头,正是影片对于艾纳追求的美的展现。整部电影流露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倾向,剧中许多场景都参考了上世纪30年代的油画,无论是古典的构图还是偏白色的打光,亦或人物服饰的配色,都是显露出极高的审美,完美地贴合了主人公身为艺术家的气质。
故事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丹麦,或许只有这个一多世纪以来都以社会宽容而著名的国度,才会出现这样的传奇,才会孕育如此特立独行的灵魂。影片的结尾,格尔达和汉斯来到了艾纳成长的家乡。
那条自由飞舞的丝巾仿佛艾纳终获自由的灵魂,他终于回归了家乡,回归了他画笔下的山川湖海,回归了母亲的怀抱,在那里他将获得永生。
栏目组:麦田电影院
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,转载请注明
获取电影汁源,请后台回复:丹麦女孩
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
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
鲸鱼放映室|名人荐片|麦田电影院
有一张剧照|有一个影人|有一句台词|有一段原声
影史轶事|深度影评|导演访谈|资源共享
喜欢请关注公众号:看电影看到死
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
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
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,
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.